工業氣體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原材料,在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石化、化工、冶金、電子、醫療和食品等行業不可或缺的原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氣體產業快速發展。至本世紀初,國內工業氣體工業在“高速公路”上一路疾駛,最高增速達到65%,大大高于全球12%的平均水平。據有關機構預測,今后5年,中國工業氣體將以10%以上的增速增長,產值將從2010年的600億元人民幣,增至2016年的1000億元左右。
作為投資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安全系數高的工業氣體行業,在當前國內外競爭激烈、新技術日新月異、安全問題存在較多的背景下,“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氣體行業該如何發展?如何進行調整、整合,在“高速路”上實現“規范發展、創新發展、安全發展”?就此,記者采訪了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上海市氣體工業協會等有關專家,他們作了八個方面的精彩解讀。
“七化”戰略指引方向
“專業化、社會化、集約化、液體化、管網化、綜合化、國際化”這“七化”是我國工業氣體行業發展的指南。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國民告訴記者:“總結國際氣體工業發展的經驗,結合我國從“七五”至“十一五”20多年工業氣體成長的經歷,我們總結提煉了體現中國國情的氣體工業“七化”發展戰略;這些年來的實踐證明,“七化”戰略符合氣體工業經濟發展規律,已使產業的專業化、社會化、集約化、液體化水平有了極大提升;展望未來,只有堅持這一戰略,持續提高行業競爭力,我國工業氣體工業才能穩健行駛在陽光大道上”。
在貫徹“七化”戰略中,同時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戰術。孫國民指出,國內企業應借鑒跨國公司的做法,為客戶提供氣體外包,積極為煤化工、石化、化工、冶金等大型企業提供配套;提升自身的規模能力和良好的多種氣體供氣能力,拓展新品種市場;構建周邊供氣管網,發展方圓300~500千米的液態、瓶裝氣體“基地”,形成一體化的工業氣體供應中心;有條件的大型氣體企業,可在國內建多個“根據地”,成為全國性的氣體企業集團。
做大做強提高門檻
盡快做大做強國內工業氣體企業,發展自己的民族品牌,并形成與跨國氣體公司競爭合作、共同服務氣體市場的新局面——這是中國氣體工業轉型發展的重大任務。
目前,國內氣體企業有國有、民營、國有民營合資、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資,以及大陸境內的港澳臺投資企業。如何做大做強?孫國民提出“從五個方面努力”:一要鼓勵和引導目前自身擁有大量氣體資源的鋼鐵、石化等大型企業集團,實施多元化戰略,深刻認識“工業氣體業務完全可發展成為本集團擴張的重要增長點之一”,而可大有作為;利用自身優勢,將現有氣體資源整合為獨立的氣體公司,在保證為本企業主業供氣的前提下,放權擴權,讓整合后的獨立、專業氣體公司走向市場。二要支持組建2~3個銷售收入在50~300億的大型氣體“航母”,形成中國本土氣體行業的“龍頭”,如寶鋼金屬有限公司、盈德氣體集團、武漢鋼鐵集團氧氣有限責任公司等已具備實力。三要打造一批銷售收入在10億~30億左右的本土民營企業和其它所有制成分的氣體“聯合艦隊”,如重慶朝陽氣體有限公司、濟南鮑德氣體有限公司、南京特種氣體廠有限公司和廣東華特氣體有限公司等。四要支持氣體設備制造企業加快戰略性進入氣體產業,創出幾個銷售收入在30億元或更多的工業氣體設備制造企業。目前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溫州瑞氣空分設備有限公司、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已作了有益嘗試。五要對中小氣體企業進行聯合重組,解決中小氣體企業在夾縫中生存,受“排擠”和“壓迫”甚至“出局”的尷尬。
提高工業氣體企業門檻,將是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聯合起來要做的工作。上海市氣體工業協會會長項守華提出,由于一般的充氣企業,科技含量不高,可用較少的投資建立工廠(站),造成目前國內氣體行業“散、小、亂”嚴重和無序競爭,安全問題十分突出,而國家對這種投資沒有限制。徹底改變工業氣體行業的落后局面,必須建立行業高標準的準入門檻。
創新驅動搶占高地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積極搶占領在電子氣、特種氣等高附加值氣體的新高地,是工業氣體企業可嘗試的新的增長點。我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CD、LED、光伏發電、光纖和太陽能電池產業快速發展,對電子氣體、特種氣體和高純氣體的需求量激增。目前,高附加值的電子氣、特種氣主要依賴進口或跨國氣體公司國內設廠分裝、生產。
國民分析,縱觀國內電子氣、特種氣生產,多數由中小公司承擔,他們資金不足,在技術上也遇到很大困難,如深度提純、痕量雜質分析、氣瓶內表面及內部處理等;令人可喜的是,國內部分規模企業以引進方式已生產出了高純氨、高純氯化氫,還自主研發或引進分裝生產了三氟化氮、四氟化碳、六氟化硫、硅烷、磷烷,以及標準氣、激光氣、消毒氣、環保檢測氣、電光源氣等電子氣特氣;此外,特氣用的Y瓶和氣瓶內壁處理技術也已開發成功。孫國民建議,特氣民企和重點氣瓶制造商應聯合大學、研究院所,成立全國電子氣體、特種氣體技術創新聯盟,合作攻關、成果共享,以此全面提升競爭力。
空分裝備同步發展
開發國產特大型空分設備,是新能源、新型煤化工等行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十二五”期間,我國清潔煤化工如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氣等將優先得到發展。資料顯示,我國2015年規劃煤化工所需空分設備制氧能力600萬m3/h,約合60000m3/h空分設備100套。以神華寧煤為例,一期60萬噸/年甲醇、52萬噸/年烯烴、6萬噸/年聚甲醇等5個項目就需90000m3/h空分裝置2套;預計寧煤二期還需要8套110000m3/h空分裝置,三期需要12套90000m3/h空分裝置。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指南,已將發展大型、特大型空分設備,作為裝備產業的重中之重列入之中。
孫國民提出,開發大型空分裝備要以“客戶為中心”,可發展個性化空分裝備,如“流程個性化”,與用戶工藝要求相結合,設計最合適的空分流程;又如“安全個性化”,針對不同行業、不同用戶、不同環境對空分裝置的安全要求,為用戶設計安全可靠、長期連續運行、產品質量有保障、節能減排的特大型空分裝備。同時推動“工業氣體裝備產業鏈”發展,讓空分設備、液化氣體設備、變壓吸附制氣設備、制氫設備、尾氣回收利用設備、特種氣體純化設備等,形成“配套成龍”。另外,積極發展煤層氣的液化設備,也是氣體設備制造業的“潛力股”。
“十二五”期間,我國煤化工、石化、冶金、光伏、半導體和光纖等大型企業,出于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集中精力做主業的考慮,由原來自行建設空分設備自供氣體的做法,正在逐漸轉變為氣體外包,由專業化氣體公司供氣。孫國民認為,這正是企業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的大好機遇,在“大蛋糕”面前,就看國內工業氣體商是否勇于解放思想,打破常規。
捕集CO2 轉化利用
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近300億噸,而利用量僅為1億噸。二氧化碳減排和利用被稱為“永遠做不完的產業”。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指南中,五次提到了二氧化碳利用。
專家提出,減排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有三條路徑,提高能效、發展替代能源和CO2捕集利用及封存。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二氧化碳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趙敏表示,2010年我國CO2回收量約為750萬噸,已大于傳統的食品、焊接等方面需求量的30%;2011~2012年,北京、遼寧和廣東等7個省預計增加產能145萬噸,而同期增加的傳統需求量大大低于此數,二氧化碳業界已出現價格暴跌、大打“低價戰”的惡性競爭局面,再加上CO2氣井的開采,更是使“碳排”雪上加霜。趙敏認為,此情況如長此下去,將嚴重挫傷二氧化碳回收企業的積極性,對碳減排極為不利。
如何破解目前困局?孫國民提出,國家要制定嚴格的禁止開采CO2氣井的法規,讓這一違反節能減排國策的怪現象馬上叫停;同時要出臺相應的鼓勵開發應用二氧化碳新技術的政策,如鼓勵CO2驅油、CO2驅煤層氣、生物養殖、合成大宗基礎化學品、合成燃料和高分子材料等。孫國民建議:二氧化碳企業要實現多元化發展,在主要生產工業CO2氣體的同時,應積極開發生產其它相關產品,如天津聯博化工公司在建成兩套CO2生產線基礎上,開發標準氣、異丁烷的生產。同時,二氧化碳企業開展國內國際合作,引進成熟的CO2捕集利用技術,降低二氧化碳生產成本,以提高市場競爭力。
LNG冷能巧用空分
近幾年,我國調整能源結構,已從海外大量進口液化天然氣(LNG),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在沿海地區已部署建設10多個年接收能力300~1000萬噸的LNG儲運站。LNG的進口,在帶來清潔能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十分龐大的冷能。將LNG冷能借用到空分設備運行中,可節電50%~60%,工業氣體運行成本會大幅下降。孫國民認為,這是空分設備乃至工業氣體生產的福音。據他介紹,2年前該技術已成功應用在福建莆田的中海油與美國空氣化工產品公司合資興建的610噸/天空分裝置中。目前,中海油在寧波、珠海的LNG冷能的空分項目可行性報告,也獲通過。如LNG冷能利用技術在沿海地區推廣,將給氣體工業節能減排和提高經濟效益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此外,圍繞LNG冷能還可應用在LNG汽車、LNG船、LNG、LCNG加氣站,以及廢舊輪胎粉碎、金屬冷軋、冷藏庫等應用項目。
氫能經濟早做準備
燃料電池、氫能汽車以及氫能發電,是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方向,目前各國都在抓緊研發。在2009年世界氫能大會上,德國宣布到2015年要建1000座氫氣加氫站;日本豐田汽車氫燃料電池車計劃到2015年實現商業化;英國BP公司投資20億美元將在阿布扎比建氫氣發電廠;美國空氣化工產品公司擁有60多家氫氣工廠和超過500英里的氫氣管道,是世界上最大的將氫氣用于煉油的生產商,該公司已在全球擁有110個汽車加氫站,還在為大型倉庫的燃料電池叉車建加氫站并提供氫氣。2010年,空氣化工產品公司的氫市場產值將達15億~20億美元。
在非石化能源占50%左右時,推出下一代鋼鐵生產技術——氫冶煉。孫國民認為,與氫相關的產業我們要密切關注,從中尋找商機,準備適應氫能時代的到來,先到者必先得機遇。
規范管理本質安全
工業氣體具有高壓、低溫、易燃、易爆等特征,屬于危險化學品行業。尤其氫氣、溶解乙炔、液氨、液氯、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和氧氣等瓶裝、罐車裝產品,危險性大。這些年來,國內每年都發生多起氣瓶、罐車的爆炸、著火、泄漏事故,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加強行業安全管理,減少事故發生,是新形勢下氣體行業領導者和員工責無旁貸的責任。
面制定和落實規章制度是保障行業安全發展的重要保證。上海市工業氣體協會會長項守華說,規范行業安全要從基礎和標準工作抓起,我們協會作為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落戶單位,近年來先后參與制修訂《爆破片安全裝置》、《真空絕熱深冷設備性能試驗方法》、《固定式真空絕熱深冷壓力容器》、《低溫液體汽車罐車》和《低溫液體罐式集裝箱》等30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同時加強行業自律,開展市場、標準、價格等方面的協調、培訓和行業檢查,效果是明顯的
資料顯示,現階段我國共有各類氣體鋼瓶1.4億只,氣瓶充裝企業1.5萬個,加強氣瓶安全管理意義重大。國家制定了《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條例》、《氣瓶安全監察規程》等一整套法規、規范和標準,盡管如此,也未完全避免事故的發生,電子標簽(RFID)的出現,給氣瓶管理帶來“革命”性意義。開發該技術的上海華申智能卡應用系統公司副董事長王家振介紹,電子標簽是一個內有電子芯片,外加封裝的標簽,每個氣瓶上安裝一個電子標簽,以此作為氣瓶唯一標識,可以及時發現不合格氣瓶,有效消除安全隱患。上海市經過4年的努力,全市400萬只氣瓶實現了電子標簽化管理,氣瓶通過標簽的自動識別和GPS技術,實現了對氣瓶的安全狀態、配送的物理位置的跟蹤,從而提高氣瓶的本質安全。孫國民向記者介紹,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也已于今年6月發起成立“中國氣瓶電子標簽產業聯盟組織”,旨在推廣RFID技術在各省市氣瓶行業中的安全應用。